陆伟(1977.05- ),男,汉族,四川广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导。
现任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院长。
教育经历:
1997.09-2001.06 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技术及工程 本科
2001.09-2006.06 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技术及工程 硕博连读
2015.12-2016.12 澳大利亚 莫纳什大学 工程学院 国家公派访学
工作经历:
2006.07-2008.02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 学科带头人
2008.03-2012.02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瓦斯分院 院长助理、副院长
2012.03-2016.04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火灾与爆炸分院 书记、副院长
2017.04-2020.10 山东科技大学 教授
2020.11-2021.06 安徽理工大学 教授 执行院长
2021.07-至今 安徽理工大学 教授 学术院长
研究方向:
矿井热动力灾害防治、矿区环境保护与灾害协调治理、防灭火材料研发及工程治理、粉尘防治、瓦斯抽采与利用
科研工作:
提出了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理论;研发了阻化泡沫,塑性凝胶和矿用固化材料;发明了正压束管,形成了测氡-电磁-钻探火源定位方法;首次实现液态CO2束管型安全直注,率先开展了采空区固碳与灾害治理协调研究,建立了复杂危险火区治理技术路线。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和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国家科研项目8项,参与10余项;主持了重要横向和重大灾害治理工程项目71项,项目经费超2亿元,创造效益超7亿元。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授权发明专利67项、国际专利5项;在《Fue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和《煤炭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92篇(引用2136次),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59篇(引用1481次,其中《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理论》单篇引用217次)。多次受邀在“煤矿灾害防治工程前沿技术高端论坛”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担任主持人和作大会报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中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其它省部级和协会科技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全国煤炭工业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是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安徽省“特支计划”(第八批)和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新区“领军人才”(第三批)获得者;是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井通风与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联络员)、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常委与副主任委员、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等;获聘为《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和《安全与环境学报》等学术期刊青年编委,《矿业研究与开发》杂志理事。2016全年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国家全额资助公派访学。
(一) 代表性科研项目(限五项)
[1] 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示范工程,2018YFC0807906,2018/07-2021/06, 4950.0万元,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恒温差引领升温氧化法研究煤的自燃机理与特性,51974178,2020/1/1-2023/12/31,60万元,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耗氧量的煤自燃倾向性基础理论与鉴定方法研究,51574279,2016/1/1-2019/12/31,63万元,主持;
[4] 重庆市科技委员会,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瓦斯与火共存条件下的致灾机理与防治方法研究,cstc2013jcyjjq90001,2013/7-2018/7,80万元,主持;
[5] 横向科研项目,神木县中鸡镇板定梁塔煤矿井田边界火区隔离工程,2015.4-2015.10,1008.9万元,主持。
(二) 代表性科研奖励(限五项)
[1] 防治煤自燃的高效阻化方法及关键技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2012年;
[2] 面向煤层自燃火区特征的绿色防灭火材料及应用研究,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21年;
[3] 基于煤矿火区特征的防灭火材料体系及工程实践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9年;
[4] 小煤窑密布煤层群火区治理技术与工程实践,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21年;
[5]“基于绝热氧化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装置”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排名第一,2005。
(三) 代表性论著(限五篇)
[1]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elf-assembled gels based on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Applications for N2/CO2 adsorption and inhibition,Fuel,2021.
[2] Study on adiabatic oxidation characters of coal with applying a consta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o guide the oxidation of coal with temperature rising,Energy & Fuels, 2016.
[3] Study on gas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ve pressure beam tube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early warn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
[4] 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理论.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
[5] 煤低温氧化结构变化规律与煤自燃过程之间的关系.煤炭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