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
个人简介

image.png

袁亮(1960.6-):男,安徽金寨人,中共党员,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系地下采煤专业。曾任淮南矿业集团(原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长达15年,现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院长、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他开创性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煤矿瓦斯爆炸成套技术与装备,成功破解了淮南矿区安全开采技术难题,实现瓦斯事故历史“重灾区”连续22年避免瓦斯爆炸事故。并将创新成果在全国14个产煤省(区)的200余家重点煤矿推广应用。基于瓦斯治理研究成果,主持建成8座现代化特大型高瓦斯煤矿和一批国际领先的瓦斯利用示范工程。创建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筹划成立了“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为我国煤矿安全绿色开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

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煤矿动力灾害防控、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


教学工作

主讲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安全新技术讲座》等。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矿业类特色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途径与思考》。


科研工作

(一) 概述

“九五”以来,主持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130余项企业科研项目攻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排名第一3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及一等奖9项(均排名第一);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2项,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专著8部,制定行业标准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荣获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八十年代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 科研项目

[1] 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2019,2016YFC0801400;

[2] 用于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的模拟试验仪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015-2019,51427804;

[3] 神东矿区深部开采灾害预测与防控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2017-2019,SHGF-16-14;

[4] 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7-2018,2017-ZD-03;

[5] 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017-2018,2015-XZ-15;

[6] 矿井深部开采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开发,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2010,2006BAB16B;

[7] 煤矿瓦斯、火灾与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地面钻孔抽采采动影响煤层及采空区瓦斯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2008;

[8] 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与监控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2004,2001BA803B;

[9] 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与监控技术研究,"十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2001-2006;

[10] 淮南矿业集团公司2006年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项目,2006-2008;

[11] 淮南矿区极困难地质条件下锚杆成套支护技术,国家技术创新项目,2002-2004,02CJ-07-01-05;

[12] 突出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预报新技术研究,安徽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6-2007;

[13] 煤矿瓦斯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安徽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006-2008。


(三) 科研奖励

[1]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第一,2017年;

[2] 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护巷)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 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

[3] 煤矿极易离层破碎型顶板预应力控制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

[4] 复杂特困条件下高瓦斯煤层群瓦斯抽放理论与工程实践. 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5] 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 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

[6] 高应力极软岩工程锚注支护机理及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

[7]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支护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 第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

[8] 沿空留巷Y型通风采空区顶板卸压瓦斯抽采的方法. 第一,中国专利金奖,2012年;

[9] 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护巷)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 第一,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8年;

[10] 深井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第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

[11] 深部中软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成套技术研究. 第一,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

[12] 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 第一,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2011年;

[13] 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炭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机理与技术团队. 第一,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牌,2018年;

[14] 特别复杂地质条件下现代化特大型矿井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

[15] 极易离层破碎型煤巷围岩预应力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 第一,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


(四) 著作和代表性学术论文

[1] 袁亮 主编. 煤矿深孔预裂爆破治理瓦斯技术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8年;

[2] 袁亮 主编. 煤与瓦斯共采,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袁亮 著.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14年;

[4] 袁亮 著.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上中下),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年;

[5] 袁亮 著.中国煤矿区煤层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理论与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年;

[6] 袁亮 著.低透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年;

[7] Yuan Lia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Pillar-less Coal Production and Gas Extraction in Multi-seams of Low Permeability,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2008;

[8] 袁亮 著.深井巷道围岩控制理论及淮南矿区工程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年;

[9] 袁亮 著. 松软低透煤层群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年;

[10] 袁亮 著. 淮河堤下采煤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 袁亮. 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开采科学问题与对策,煤炭学报,2019.1;

[12] 袁亮. 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煤炭学报,2018.2;

[13] 袁亮. 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的科学思考,煤炭学报,2018.1;

[14] 袁亮. 我国绿色煤炭资源量概念、模型及预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1;

[15] 袁亮. 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煤炭学报,2017.1;

[16] Liang Yuan. Control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in Huainan mines in China,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6.8;

[17] 袁亮. 我国深部煤与瓦斯共采战略思考,煤炭学报,2016.1;

[18] 袁亮. 深部围岩分区破裂化模型试验研究,煤炭学报,2014.6;

[19] 袁亮. 我国煤层气矿井中长期抽采规模情景预测,煤炭学报,2013.4;

[20] 袁亮. 大直径地面钻井采空区采动区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煤炭学报,2013.1;

[21] 袁亮. 低透气性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中的高位环形裂隙体,煤炭学报,2011.3;

[22] 袁亮. 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及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煤炭学报,2009.1;

[23] 袁亮. 淮南矿区现代采矿关键技术研究,煤炭学报,2007.1;

[24] 袁亮. 高瓦斯矿区复杂地质条件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煤炭学报,2006.2;

[25] 袁亮. 淮南矿区煤巷稳定性分类及工程对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7;

[26] 袁亮. 淮南矿区开采煤层顶板抽放瓦斯技术的研究,煤炭学报,2003.4。


(五) 代表专利

[1] 一种致裂煤层抽采煤层气装置及应用方法(发明专利),第一,ZL201510765898.6,2018年;

[2] 一种煤铀协调绿色精准开采系统(发明专利),第一,ZL201610961228.6,2018年;

[3] 一种煤与油气绿色协调开采系统及应用方法(发明专利),第一,ZL201610969268.5,2017年;

[4] 确定待测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方法(发明专利),第一,ZL201510467722.2,2017年;

[5] 揭煤巷道与煤层距离的测量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第一,ZL201410720586.9,2017年;

[6] 适用于模型试验的煤体瓦斯气体面式充填装置(发明专利),第一,ZL201210227229,2012年;

[7] 煤层注水系统(实用新型) ,第一,ZL201120257778,2011年;

[8] 煤与瓦斯共采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发明专利) ,第一,ZL201010605743,2010年;

[9] 保护层开采与瓦斯抽排管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发明专利),第一,ZL201010598942 ,2010年;

[10] 煤矿地质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和系统(发明专利),第一,ZL201010536844 ,2010年;

[11] 开采煤层顶板瓦斯抽放的方法(发明专利),第一,ZL 2003113021.6,2007年;

[12] 低透气性高瓦斯软厚煤层远程卸压瓦斯抽放方法(发明专利),第一, ZL 2003113094.1,2007年;

[13] 地面钻井抽采采动区、采空区卸压瓦斯方法(发明专利),第一, ZL200510040410.X,2007年;

[14] 突出煤层安全钻进防喷装置(实用新型),第一,ZL200720038360.6,2008年;